傾斜攝影技術、智能化全息測繪、垃圾核實系統……這些聽上去非常深奧的東西,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應用到我們的生活垃圾分類中。一雙雙“千里眼”將使得申城的垃圾分類更加精細化。
不僅看得遠 更看得準
“你看,這是我們傾斜攝影技術拍攝的小區垃圾桶影像,連上面的垃圾分類標識都能看得清。”上海市測繪院副院長顧建祥指著大屏幕說,目前我們正在聯合不同的部門一起研究是否可以通過多種測繪手段來助力垃圾分類。
據上海市測繪院第三分院副院長辛亮介紹,傾斜攝影技術是測繪領域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高新技術,通過在同一飛行平臺上搭載不同傾斜角度的多臺傳感器設備(一般為航空相機),同時采集同一地點垂直、傾斜等不同角度的多視角的影像數據,然后通過智能匹配和空間三維重構的方法,實現真實三維模型表達。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高度還原物體真實的空間信息和色彩紋理信息,是目前效果較好、效率較高的一種建模方式。
“利用傾斜攝影技術,對于小區進行測繪,目前我們已經有了成熟的案例,我們覺得如果有需要在全市也是可行的。”辛亮表示,除了傾斜攝影之外,像智能化全息測繪也可以掌握道路上的垃圾桶分布,“隨著測繪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測繪方式開始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在垃圾分類的工作中,如果可以結合一些動態數據,將助力垃圾分類的精細化管理。”
借助二維碼 分享信息
說到精細化管理,上海市測繪院第四分院副院長劉美蘭展示了一套垃圾核實系統,“這套系統是我們根據0.5米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影像,提取疑似垃圾堆放點信息,在系統中進行發布,核實人員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垃圾堆放點的位置及周邊環境,實地核實后判斷該處垃圾是生活垃圾、拆房垃圾、裝修垃圾、渣土還是泥漿,實時上傳,便于管理人員實時掌握核實進展、分布和處理情況,進而輔助決策。”
“這個系統目前用于建筑垃圾,但是我們院里已經在著手研究是否可以通過增加信息來源,讓其用于生活垃圾的分類。”劉美蘭說,“我們可以在垃圾箱以及垃圾桶上設施二維碼,公眾(社會公眾、物業及城管人員)掃碼后進入平臺,實施上傳垃圾集中投放點信息(文字或圖片),包括位置、垃圾箱數量、垃圾分類執情況、問題反饋、意見建議等等。管理部門實時查看平臺收集的信息,通過數據清洗、歸類、整理、分析,形成垃圾分類投放點信息數據集,結合實施交通、人口流量、小區景點分布等,運用空間分析和大數據挖掘技術,對垃圾投放點的設置、管理、成效進行評估,進而便于管理部門實時掌握垃圾分類執行現狀及成效,優化規劃或實施方案,將垃圾分類工作做實做細,助力上海成為真正的綠色、宜居之城。”
精細化管理 數據為先
顧建祥表示,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是重中之重,而要做好垃圾分類,掌握源頭的精確數據就非常關鍵,“測繪提供的基礎數據,不僅將對于垃圾分類,而且對于其他的城市精細化管理都會產生巨大的作用,我們也會對此深入研究,結合最新的測繪手段,給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在目前的垃圾分類中,不少人都將關注點放在了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上,但事實上,很多小區遇到的問題是,分好的垃圾如何及時清運,以便減少對于居民生活的影響,特別是在垃圾干濕分離之后,對于濕垃圾的清運更是需要安排好行車路線,這不僅需要經驗,更需要數據。而在小區的垃圾桶設置過程中,小區的居民數量、密度分布等也是需要經過測算的,而借助測繪工具,將使得決策更加科學化,也會讓管理更加精細化。